close

<前言>

巴菲特跟凱因斯都曾經講過:「約略的正確遠比精準的錯誤來的有價值」,本篇將以淺談的角度切入,為讀者簡單建立FED/降息對於金融商品市場所帶來的影響,以及FED擬定策略的依據,藉此讓讀者用更巨觀且生活化的角度來完成自己對總體經濟的判斷。

<三大金融商品與FED>

三大金融商品關係.jpg

(圖1)

現代金融理論演變至此,市面上出現很多全新字彙的金融商品,導致很多投資人根本沒有搞懂自己究竟買了些什麼?首先,要跟大家建立的觀念就是,最原始的金融商品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大類「外幣/債券/股票」,其他的幾乎全都算是衍生性金融商品,白話一點就是從這三項金融商品所衍伸出來的玩法

傳統的投資概念是建立在「可預期收益」,舉例來說:

--->外幣-定存利率

--->債券-票面利率

--->股票-股利殖利率

至於目前所聽到的ETF/選擇權/期貨/權證…etc,則是從華爾街金童所設計出來玩法,坊間常見的台灣50則是將台灣前市值50大的公司包裝起來變成一個商品,換言之,你今天買了台灣50或其他ETF,你最終還是購買了「股票」這項商品;這也是為什麼思考總體經濟時,應該往商品最原始的狀態靠近,因為金融市場的玩法不管怎麼變,整個市場的核心組成結構還是不變的。

*財經小辭典:「基金」本身不是一項金融商品,而是一種投資方式,意思就是「一群人把錢交給專家來投資操作」,就只是這樣而已,所以永遠都要注意自己到底買了「什麼基金」,筆者曾經聽過朋友,因為在股票市場慘遭滑鐵盧,並發願再也不碰股票市場,爾後便將金錢全部投入於基金中,後經筆者詢問,才發現該位友人亦是購買股票型基金,也就是他終究還是在投資股票這項商品!

有了這樣的概念之後,就可以想像金融市場基本上由三個蓄水池(外幣/債券/股票)構成,然而,資金就像是蓄水池的水,所以在資金(水)有限的情況下,要探討的就是資金(水)會如何分配在不同的商品(蓄水池)中。

為了讓大家對三項金融商品的消長關係有更強烈的概念,筆者直接以「情境」作為舉例會加洽當:

--->升息-利率的調升,基本上代表銀行存款利率及放貸利率的提升,回頭對照三大商品的可預期收益來講,就可以明顯發現,升息這個動作是對「外幣」有其效益的,反之債券及股票這兩個蓄水池的吸引力就會被壓縮。

--->降息-利率的調降,即為升息的反面做法,換言之,企業借貸成本會降低,存入銀行的可預期收益卻不慎樂觀,此時,投資標的將轉為債券和股票。也就是說,債券和股票彼此在金融市場中其實是競爭關係,兩邊是互相爭奪資金的蓄水池

接著,我們就可以簡單建立,投資人對於金融市場的關係,以及在不同的利率政策趨勢下,影響投資人選擇金融商品進行資產配置的依據,然而,市場在平時是微幅波動的,投資人(投資銀行/法人/散戶…etc)會跟著FED的心態去應對調整,但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的時候,投資人的恐懼已經影響到對金融市場的信心,也就是不管利率多低,投資人都不願意把金錢投入股票或債券市場,此時FED便主動介入市場的運作,意思就是「你不敢買,那我就自己來買」,也就誕生了QE這項貨幣政策。

*財經小辭典:FED俗稱美國聯準會,其底下有一些能對金融市場產生影響的工具,分別是:(1)利率調整(2)存款準備金(3)銀行貼現(4)公開市場操作,本次將僅探討利率調整及公開市場操作。

 

 

<債券殖利率鈍化>

債券殖利率x道瓊工業(2000-2017).png

(圖2)

QE的進程我們留到後面討論,本節將先就「金融海嘯後,超低利率及QE的影響現況」作為切入,前一節有提到,在降息的情況下或是逐漸升息時,債券市場與股票市場在資金上是呈現競爭關係,故我們可以看到圖2中,在2005年FED採升息循環時,由於資金借貸壓力開始變高,故投資人會希望尋求更高的「可預期收益」作為保障,故資金開始從債券市場往股票市場集中,導致債券殖利率與股票市場同步揚升,換句話說,債券殖利率理應與股價走勢是呈正相關

然而,在2008年金融海嘯時,FED如既往般的採取調降利率的策略,但不同的是「本次利率調降到前所未有的超低水準,甚至產生低於1%的利率基準」,由於借貸本身需要承擔一定的資金成本,所以在分配資金(蓄水池)時,都會朝適當風險下,最高預期收益去安排,然而,現在的情況則是「當資金借貸利率低到幾乎不需要承擔成本」,就會變成圖2中畫圈的部分,也就是當利率過低到不論投資債市或股市都有賺頭時,就會造成債券殖利率鈍化(失靈),導致債券殖利率與股市走勢呈現反向關係,故可以得知,當前的金融市場走勢是因為利率過低所造成的不正常現象,換言之,此時投資人應該思考的是「目前已進入升息循環,那麼當利率回升至正常範圍時,金融市場會如何往正常現象修正?」

<QE進程>

QE進程.jpg

(圖3)

本次對於金融海嘯的應對,FED除了降息外,亦採取了另一項措施-量化寬鬆(QE),所以當我們要談到金融市場正常化時,必須先回頭理解一下:

(1)QE是什麼?

(2)為什麼要QE?

(3)以及QE後的措施為何?

QE基本上很類似財經小辭典所提到的央行功能-公開市場操作,但較不同是,QE所購買的卻是比公開市場操作更富含風險性的資產,會這樣是因為,當時FED先採取連環的降息措施,卻發現市場毫無反應,為了改善這個失靈的狀況,FED便搖身一變成為投資人的角色,自己印鈔票來購買金融市場某些資產藉此注入資金,換言之,目前的市場狀況是降息QE的結果

很多人都會單只關注升息的狀況,但筆者認為結合QE後的補償措施,才是較完整的評估觀點,縮表基本上代表的就是,FED透過將接下來每月到期的國債/公司債獲利了結,且本金不再投入金融市場,藉此慢慢回收當時QE的現金,也就是說「當前FED不會主動販賣金融商品,但到期的每一筆投資,就不會再將本金投入市場」,這對於市場來說,算是蠻溫和的一種作法,因為不會產生像法人倒貨般的恐慌賣壓,但也代表金融市場的參與者將回歸正常化,總資金(水量)將會逐漸縮減,也就是說筆者更關注的是「縮表這個政策動作相當於升息幾碼?

關於這項問題的答案,目前有分析師預估資金縮減程度相當於升息一碼(0.25%),而筆者自己也是抓大概這個數字,以下提供讀者參考關於縮表解釋較詳細的網頁。

縮表到底是什麼? 9張圖帶你看懂金融大事件(https://goo.gl/tTS8tz)

3分鐘看懂Fed縮表金額試算與可能影響(https://goo.gl/AtBtun)

<FED貨幣政策綱要>

筆者為了完成該篇撰文,有去閱讀FED於七月份的貨幣政策會議紀錄以及九月份剛開完的政策聲明,以下節錄一些內文及圖表,跟讀者分享FED目前對於(1)經濟的看法(2)升息的態度(3)以及關注的基本指標。

1.無外幣干預行動by0725.png

 

 

 

 

(圖4 by 20170725)

2.利率穩定揚升by0725.png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(圖5 by 20170725)

3.勞動力市場增強by0725.png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(圖6 by 20170705)

4.GDP下半年樂觀by0725.png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(圖7 by 20170725)

根據七月份的貨幣政策綱要會議紀錄顯示,目前FED已無直接以外幣干預市場的財政行動(圖4所示),且利率將呈現穩定揚升的趨勢(圖5所示),換言之升息態度確立,並且對於經濟預測的觀點為勞動力市場逐漸增強(圖6所示),及美國GDP下半年(2017後半年)呈現景氣樂觀(圖7所示)。

5.景氣樂觀by0920.png

 

(圖8by 20170920)

6.GDP預測by0920.png

(圖9 by 20170920)

7.失業率預測by0920.png

(圖10 by 20170920)

8.個人消費支出通膨預測by0920.png

(圖11 by 20170920)

至於上週FED所發布的聲明則表達美國整體景氣趨向樂觀,主要是依據在勞動力市場增強/坊間經濟活動增強以及家庭支出增加所顯示(圖8所示),至於FED主要關注的項目為GDP/失業率/個人消費支出通膨率,根據圖9-11可得知至少就這半年來說,將呈現穩定的景氣擴張,市場將不會有太大的變動。

<結論>

很多人現在都認為股市上萬點就覺得景氣過熱「應該」要崩盤,但其實按照整篇文章的脈絡看下來,可以發現本次的股市行情是建立在基本面好轉的情況下,且FED也不太敢使用太激烈的緊縮動作,換言之,當前投資人情緒是緊張恐慌的,但市場本身卻還是呈現穩定擴張且資金處於充沛的狀態,或許投資人可以減碼投資部位,藉此降低恐慌情緒,但若是進一步想要執行「放空」操作則實為不智之舉。

至於FED升息及縮表的政策趨勢,筆者認為縮表的效力相當於升息一碼(0.25%),所以在FED還未升息至1.75%前,投資人都還不必過度緊張,至少就資金緊縮面這個要素來說將是如此,至於為什麼要預設升息總效果以2%為基準?則因為國庫債券票面利率通常都以2%~3%為大宗,且依照以往的金融歷史來看,降息也鮮少降至2%以下,故筆者認為唯有當FED升息至2%時,金融市場才會回歸正常化,也就是債券殖利率與股市走勢將再次回到正相關的關係,換言之,在還沒有發生反轉跡象之前,都可以視為當前市場資金還是呈現充裕的狀態。

最後,一旦金融市場回歸正常化後,央行升息趨勢及態度不變,那麼資金借貸成本壓力將會在一次湧現,屆時投資人將會再一次尋找較為可觀的「可預期收益」,那麼究竟資金(水量)會往哪個蓄水池跑,還是應該現金為王,這邊就留給讀者一些考量空間

arrow
arrow

    R-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