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2018-06-25 16.01.16.jpg

<前言>

該本書是上半年度書評的最後一本,也是唯一有提到選股策略(具體指標)的一本書,R & F走到現在,選股程式中的基礎指標以及進階指標,都是圍繞在葛拉漢的價值投資,其中智慧型股票投資人這本書,是我們當初整個投資策略及程式相關設計的藍圖。

 

<引言>

該本書將會著重在「投資原則」及「投資態度」做介紹,並且會利用主題(Topic)的方式,配合內文摘要以及點評,做一個完整的呈現,最終希望讀者可以去思考自己是要當防禦型投資人(主要強調避免及觸犯嚴重的錯誤或虧損)或是進取型投資人(選擇健全且有吸引力的證券)。

 

 

<盡力避免>

產業明顯的成長展望,對於投資未必有好的獲利

投顧並沒有任何可靠的方法

 

>在決定要買什麼股票之前,應該先確定不買什麼股票;簡單來說,就是不買「帳面上虧損,但鼓吹未來成長性很好的股票」以及「外資或是投顧吹捧強力買進的股票」。

理由分別是:

(1)現在都還沒賺到,憑什麼未來一定賺得到?

(2)外資或投顧也是市場的參與者,你怎麼會相信自己競爭對手報的好康給你?

 

<不智的投資行為>

1.從事投機卻認為是投資

2.以嚴肅而非消遣的態度從事投機

3.超過承擔虧損的範圍

>前兩者是最重要的,投資絕對是建立在有可靠的證據以及合理的時間範圍內,獲取適當的報酬且將本金損失的風險降至最低,如果投資人刻意只追求報酬而忽視風險及時間區間的話,那必然是投機,畢竟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;另外,嚴肅的投機還是投機,裝睡的人叫不醒;最後,投資絕對是量力而為,只要涉及「融資」或「槓桿」那絕對是高風險的,因為你從來不會聽到有人鼓吹價值投資,卻又大幅度使用槓桿金融操作。

 

<普通股的優勢>

1.平均股息高於債券殖利率

2.未分配盈餘的再投資>公司成長>股價上升的主要引擎

*成長股:問題正是發生在「價格」上,畢竟以當期的盈餘來衡量,成長型股票的股價長久以來明顯偏高。

>上述兩點正完美的解釋投資人來自股票的獲利,健全且成長的公司,絕對會產生年度盈餘,那如果會分配給股東的,就會是以股利的形式,並且以台股來說,股利殖利率多半都以6%為主,然而,債券殖利率通常只有3%;沒有分配出來當股利的,則會用於公司擴張,換言之,下一年度的成長,則會仰賴今年度的盈餘再投資,然而,最終公司的股價,會跟著盈餘成長,也就是反映在資本利得上。

至於該本書有點出成長股的疑慮,成長股有問題的一直都不是公司的成長性,而是在於投資人為了這樣的成長性,願意付出多少「價格」,換言之,價格的合理性,才是投資成長股的人,最應該要注意的!

至於成長股的本益比要如何估計,圖1的表可以提供給大家參考,不過由於台股本益比常年低於美股本益比約2,所以,利用圖表換算出來的值,要自行扣除2會比較洽當,但都叫成長股了…那有時候夢想的泡泡吹得多大,你自己也不知道。台灣成長股價值=近四季EPS*[(8.5+2倍盈餘年成長率)-2]

以簡潔公式預估成長股PE.jpg

圖1 (成長股本益比估算)

 

<風險>

1.實際出售或公司嚴重惡化所導致的價值損失>清算

2.以遠超過證券內含價格買進>買貴

*崩盤前,公司IPO的情況大幅增加

>這兩項基本上是投資人在金融市場中,最容易遇到本金損失的風險,關於第一點筆者認為這個世代不適用,因為低利率橫行的關係,老實說企業真的會因為淨值高於股價而清算的幾乎寥寥可數,看一下宏達電就知道了;至於第二點則是當前投資人需要注意的,那就是如何根據企業目前的EPS狀況及成長性,給予合理的訂價區間。

最後,筆者一直認為現在才開始進入升息循環,談到崩盤兩個字真的是為之甚早,但是這兩年IPO的大公司還真不少(可參考圖2的資料),從Snap到最近撤件的M17都是。

中赴美IPO(2012-2017).png

圖2 (中赴美IPO成長數量)

 

<進取型投資>

以投資的理念而言,它必須符合客觀及理性的標準

該策略必須有別於大部分投資者或投機客所遵循的

1.相對不受歡迎的大型股>注意被市場所忽略的大型企業

2.冷門股通常是指「日成交量小」或「低本益比」的公司,圖3完全證明以整體來說,本益比股票的報酬率,真的會比本益比報酬率來的高。

低PE高PE報酬率.jpg

圖3 (低PE報酬率 v.s 高PE報酬率)

1.買進廉價的有價證券>低於合理價值50%

2.筆者認為,用我們程式估算出來後,增值潛力有超過10%基本上就有機會了,因為當前的資本環境過於寬鬆,很難找到增值潛力超過30%,更遑論50%以上的標的。

3.次級企業的廉價股型態>多半是指中、小企業

4.多半會有以下這些特點「股利殖利率偏高(大概是6%以上)」、「未分派完的盈餘,會用於公司再投資」、「多頭行情較眷顧低價股」、「行情平淡時,也有機會回到正常價位」及「易受新的發展而提升盈餘」。

 

<防禦型投資>

計量檢定quantitatively-tested>指數型基金

>台灣50你永遠的好朋友

過去績效及當前財務狀況必須有品質上的最低標準(focus ROE)

1.足夠的企業規模>股本30億以上

2.強勁財務狀況>流動比率200%以上/速動比率100%以上

3.盈餘穩定度>近五年EPS皆為正數

4.股息發放紀錄>EPS為正數時,就會派發

5.盈餘成長>五年內有三年為成長

6.適當的本益比>15以下

>這種定性指標通常以工業類或是公用事業類為主,金融業或其他軟體服務業,可能不一定合適,讀者自己要斟酌產業去做調整。

 

<多頭行情的特色>

1.價位歷史新高

2.本益比整體偏高

3.股利殖利率偏低

4.融資餘額新高

5.IPO大增

>市場基本上不會遵循明確的市場危機訊號,所以等待空頭市場訊號,才買進普通股是不明智的,反之亦然;另外,股利殖利率的高低,真的算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,尤其是搭配債券殖利率一起看的話,基本上,就可以很快地釐清當前資本市場的流向(可參考圖4)。

從股利殖利率去看高低點.jpg

圖4 從股利殖利率看高低點

<投資人理應注意高於一般預期的股票>

(1)合理的本益比>公平價值本益比

>我們程式基本上是利用公平價值本益比回推股價的。

(2)紮實的財務狀況>財務報表

>每一季都審視一下開源(營收)跟節流(毛利率/營益率/淨利率)的狀況。

(3)EPS的穩定度>營收成長穩定度

>盡量挑選實體資本製造的產業,因為它們好理解以及好預估。

 

<投資人v.s投機客對於股價走勢的態度>

投機客-預測行情的波動

投資客-以適當的價格取得,並持有適當的證券

>在劇漲之後,絕對不可以立即買進股票;在重跌之後,也絕對不可以立即賣出股票,如果因為心理素質不夠,所以常常被市場抬出去的話,說真的,那也怪不了誰,因為連一點點虧損都不能承受的話,還是定存比較適合你。

 

<每股盈餘的問題>

1.不可過度認真的看待單一年份的盈餘數字

2.不可過度重視短期盈餘

>基本上,如果EPS創新高,會建議投資人往兩個方向去看,第一個就是全年度的營收成長狀況,如果營收成長跟EPS成長是差不多的,那就是公司體質躍升;若是盈餘爆發式成長,但營收只有成長一點點,那我會去看業外收益的部分,也就是淨利率的部分是不是被拉的很高,因為如果是這樣的話,不管任何理由,基本上都可以視為一次性收益,畢竟,業內都顧不好了,怎麼可能業外年年穩定。

 

<上市公司的比較要點>

1.獲利率profitability>淨利率

2.穩定性stability>平均EPS

3.成長率growth>與當前的本益比去比較合理性

4.財務狀況financial position>可轉債

這部分是投資人最容易忽略的,因為未來有稀釋EPS的風險(轉換權行使後,股本會變大),花點時間看一下公司有沒有發行以及有發行的話,可轉換日的時間區間。

5.股利dividends>持續不間斷的股息

6.高評價(高本益比)通常意味著高波動性,因為一旦成長不符合預期,便會大幅度修正;重點並非高盈餘,而在於盈餘的穩定程度。

 

<股利政策>

傳統觀點>只有體質弱的企業才會保留盈餘,而不以股利的形式,釋出其60%-75%的獲利;且一美元的股息及一美元的未分配盈餘兩者相較起來,前者的正面影響為後者的四倍。

有分配股利,才有刺激管理層努力的動機,因為唯有先填息,才能談成長

 

<後記>

在幸運或決策的背後,必然存在著準備與紀律

一個人必須有方法、有判斷力及勇氣,才能掌握機會。

 

「如果企業的買進交易發生在週一或週五沒有任何差別,則我無法理解學術界人士為何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及精力,探討企業部份股權交易發生時間的差異」

 

「以40美分價格買進一美元的紙鈔,人若不能夠立即接受這種概念,就永遠不會接受它」

 

價值投資是一種哲學而非技巧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R-one 的頭像
    R-one

    R-one & Frank 的投資二三事

    R-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