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2018-03-11 14.46.08.jpg

<前言>

該本書的原著書名為"Secrets of Wealthy People:50 Techniques to Get Rich",之所以選擇這本書作為書單的開頭,原因是本書用了很「概念」的方式,提到了投資理財與生活的關係,並且從生活的角度,去帶出為什麼有些經濟數據這麼重要(如:利率/通膨率/GDP),因為這三項數據最直接的就是影響人們的生活,然而人們的生活又跟生產力息息相關,然而股市又是生產力的集合體。

本次書評大致分為三個構面去節錄探討,分別是風險與報酬/投資策略及謬誤/重要章節討論,並且在每一章節前,都會以書中的一段名言佳句作為引言。

 

<風險與報酬>

亨利.福特:「一個真正擁有安全感的方式,是充分準備知識、經驗及能力,沒有這些金錢就一點用處也沒有。」

在風險與報酬的取捨中,投資人務必先了解一件事,那就是假如不敢冒險,就必須接受未來絕對不會賺大錢;換言之,假如不試著抓住可以累積財富的合理風險,那麼將會面臨的是「不採取任何行動」的風險。

>上述這一段話,是筆者將書中的兩段文字節錄整理後的結論,也就是所有只要不滿意現狀的人,在一開始產生是否要投資的想法前,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,所謂的富貴險中求就是這麼一回事,世上絕對沒有無風險報酬,但是低風險合理報酬,卻是真實存在的,所以投資人只能透過學習,試著自己發現具備這樣條件的投資機會。[此為是否要踏入投資市場的風險]

投資:必須面對衡量過的風險,且堅定的面對長期投資的期限;投機:一種從事風險性金融交易的作法,目的是從可交易的商品,在市價的短期或中期變動中獲利,而不是想從金融工具的潛在特性中賺錢;然而,伯恩斯坦又將風險分成(1)淺風險:股市波動(2)深風險:資本完全損失的風險。

>風險的主要來源,是跟投資人選擇的「投資方式」有關,在投資人決定投資方式時,基本上就已經決定了面臨風險的大小,至於標的本身,只是體現風險的呈現方式;也就是,呼應上一段節錄文章所提到的低風險,理應正是伯恩斯坦所提到的淺風險,也就是以投資的角度,去執行理財行為,然而,筆者與粉絲頁的夥伴互動中也發現,有些人美其名是以投資包裝自己,但選中的公司卻是行投機之實,實在不可取。[此為踏入投資市場的風險]

小結:每一個人在投資都會面臨,要不要進入投資市場?以及進入後要買什麼?基本上,只有在認清這兩個問題沒有人能夠幫你解答後,下定決心靠自己時,才會開啟理財的大門。

 

<投資策略及謬誤>

波克夏.海瑟威:「耐心的反主流投資人,投資在穩健的公司。」

買進體質良好的公司股票,這種公司通常有不錯的資產負債表及現金流,

也許還會發放股利,而且並未受到市場追捧。

不要把目前的資金,全然投入到目前已經存在的績優股,而是要試著找出明日之星,像是目前的中型市值公司,它們身上幾乎具備了所有公司想要的特徵,例如(1)獲利成長要高於平均,此部分能夠在損益表中發現(2)對良善的公司治理下大注(3)對公司的護城河評估,另外,小型公司股票的長期報酬率優於平均,且小公司通常冷門,所以較容易有低估的空間。

>基本上,價值投資的中心思想就是「冷門」,因為只有冷門的標的,才有容易有低估的空間,就像是想要掏金的人,會尋找的是金礦而不是銅礦,追求的便是提高獲得想要東西的機率;另外,書中也用數據舉出小公司真的長期報酬率會比大公司來的好,例如:在時間內,倫敦整體股市的年報酬率落在11.9%,然而,當中的小公司年報酬率卻有15.5%,所以公司就是投資標的這件事,在根本上是完全不相關的事情。

 

定期定額投資策略完全是下下策,在2/3的時間裡,一筆投入的報酬率比定期定額還要高,以價值下跌的時間來說,單筆投資平均可以獲得22.4%的報酬率,然而,定期定額卻只有17.6%的報酬率;另外,這並不代表投資人就需要擇時交易,因為策略性投資及擇時交易最大的差別在於「出場的原因根本性的不同」。

>坊間目前很喜歡鼓吹無腦式投資策略,也就是定期定額投資法,但每個投資人心理也都知道,現在大盤處在高點幾乎定期定額所買入的標的,都是在偏高價的情況下購入,既然知道這樣的事實,那為什麼不花點心思去找股價尚在合理範圍內的績優小公司?另外,我們工作室的投資策略為,成長投資法(選股)結合價值投資法(定價),如果你是我們程式的使用者,及關注過我們之前的選股策略,理應可以發現,建立在這兩種策略下所篩選出的標的,只要公司夠「無聊」,幾乎都會有不錯的成績。

>股市裡,夠無聊的公司才是有趣的投資,依據書中提供1963年~2002年的資料來看,(1)大型成長股年報酬率約11%;(2)小型成長股年報酬率約9.68%;(3)大型價值股年報酬率約13.7%;(4)小型價值股年報酬率約17.5%,由此可知,冷門的績優小公司,報酬率真的會比「知名」的「大」公司稍微好一些。

 

投資人的心理盲點有(1)沉沒成本謬誤(2)過度自信偏見(3)團體迷思(4)數據真理妄想症(5)基本利率謬誤(6)可得性捷思法(7)隧道效應(8)過度自我關注傾向;並且理解要成為好的投資人必須要具備()思考模式必須有點像經濟學家()認清人是一種不理性的生物,且心理時常滿懷憂慮、恐懼及激情()永遠對自己的財務狀保持樂觀。

>這幾項還不知道投資人,會建議花點時間google一下,另外,筆者認為最佳的克服方式,就是透過不斷的學習,然後建立自己的投資思維,因為學得越多,會發現懂得越少,時時讓自己處在「求知若渴」的情況下,對於克服心理盲點會有很大的幫助。

小結:用心才能發現好公司,尋找投資的聖杯,不如充實自己。

<重要章節討論>

彼得.林區:「只投資在自己非常了解的公司,且平常就可以用普通的方式檢驗,並建議投資人利用最基本且直覺的方式,來檢驗每一間被投資的公司。」

別投資在你無法用粉筆說清楚的點子

科技v.s科技股,是機會還是難關? p.152

>除非特別了解內部局勢,否則投資IPO的科技股是件不討好的事情;筆者雖說對於科技趨勢有持續的接觸,但在投資端卻幾乎不考慮科技股,因為科技的變化性太快了,而且新科技的產生,與是否能夠立即普及化,以至於富含商業性,這完全是兩回事,但筆者會關注,新科技所帶來的「硬體製造」的趨勢公司,故科技股很炫麗很迷人,卻不一定是好的投資標的。

 

 

95%的股票報酬來自於股利而非價差 p.170

>筆者幾乎只會留意會持續發放股利的公司,且股利來源必須是從盈餘中分配,理由有(1)股利容易再投資(2)股利易隨通膨率一起成長(3)股利通常相當穩定,所以有使用我們股價計算程式的朋友,都知道股利殖利率的參數算是相當重要的指標,如果試著把殖利率參數調整為0的話,可以發現如果盈餘成長率不夠強,股價幾乎都會很難看,換言之,若您是追求穩定報酬率的夥伴,究竟需不需要關注公司的股利發放,老實說便不自言明。

打擊通貨膨脹 p.188

>對大部分的人而言,基本上只有三個數據會影響到生活,分別是(1)經濟成長率:決定我們變得更富有或是更窮(2)利率:借貸成本(3)通膨率:穩定的通膨大概落在3%之間;這三個指標來說,筆者又以「利率」最為注重,因為公司或多或少肯定會有財務槓桿,然而槓桿的成本又是以利率為首,當升息狀況逐漸加重時,公司勢必得減少槓桿,通常在這時候就會有大筆現金流出,此時體質不佳的公司,便會開始陸續出現營運危機,至於利率升到多少才會有資金借貸的壓力,可以參考筆者之前那篇「淺談債券殖利率鈍化與升息之影響」。

小結:牛市在悲觀中誕生,在懷疑中成長,在樂觀中成熟,在陶醉中泡沫。

arrow
arrow

    R-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